找到相关内容787篇,用时7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戒律起源与部派佛教

    ,分述之如下:  (一)   有能净是戒:(1)信佛法僧;(2)深信因果;(3)解心。  (二)   复有四能净是戒:(1)慈心;(2)悲心;(3)无贪心;(4)未有恩处先以恩加。  ()   复有五能净是戒:(1)先於怨所以善益之;(2)见怖□者能为救护;(3)求者未索先开心与;(4)凡所施处平等无二;(5)普慈一切不依因缘。  (四)   复有四能净是戒:(1)终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2355329.html
  • 净土是律教禅密的归宿

    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为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业,转而为诸佛之业。...]  括举佛法大纲,大致有五宗,这五宗就是律、教、禅、密、净。律是佛的身业,教是佛的教语,禅是佛的心印。佛之所以是佛,惟有这,佛用以度化众生的,也就是这。众生如能依照佛的律教禅来修持,那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145566.html
  • 从《法华玄义》所引重要经论看智顗的思想结构

    依智顗的诠释,众生足以含括心法之据因及佛法之据果,通该因果一切诸法,而为佛教“”的内容︰  今依,更广分别。若广众生,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若广佛法,此则据果。若广心法,此则据因。[4]  ...非常多,各经各论的说法也有不同,由一、二、乃至百千法皆有,例如《华严》之“唯是一心作”《俱舍》之“五位七十五”等,智顗则依《法华经》的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2.html
  • 华严宗 四种缘起说

    恶,由身之恶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如此惑、业、苦道辗转,互为因果,故称业感缘起。所谓三世因果、十二因缘观即由此而来也。如是论来,虽足知因果之关系,然若问此从何生来?则宜为答而辨之也,此是以于业感缘起...现象皆为此藏识所执持之种子所现行,此称“种子生现行”,于此同时,彼种子所现行之万,又于藏识中新熏其种子,此称“现行熏种子”。如是,故知由本有种子、现行、新熏种子等之辗转相生,而有“种子生现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52069377.html
  • 印光法师答:专修念佛,则发愿礼佛之事都可以省去不做吗?

    印光法师: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七外,照常持诵,俱无所碍。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念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更多印光法师佛教问答 ------------...

    印光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7/07011585722.html
  • 印光法师答:念佛应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还是阿弥陀佛四字?

    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文钞编卷一第二四一页“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

    印光大师

    念佛|净土

    http://www.fjdh.cn/fjask/2007/09/20223418111.html
  • 印光法师答:修净土人需用禅家的开示吗?

    问: 修净土人需用禅家的开示吗? 印光法师答: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

    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8/09/20462028984.html
  • 圆融相即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谛圆融,是要解决南北朝时期特别是论师与成论师之间的二谛之争。在各种二谛的理论里,关键问题是真谛、俗谛如何相即统一?能不能统摄一切万?智顗认为,法华圆教可以达到“谛圆融”的境界,二谛与中道相即不二,含具一切万。从止观的角度来看,谛圆融是在“一心三观”中认识到的真理或本体(诸法实相),亦即“一心三谛”。此时,心与境的对立不复存在,谛之间的相即,乃是基于相同的实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42053404.html
  • 中国大乘佛学的本体诠释学

    以达到不同的整体目标。因此,中国大乘佛学的本体诠释学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本体诠释学的重要篇章,也更有其独特的关于本体诠释学的论述方式,简言之: 它表现为不纵不横的天台的佛性存有学、禅的做为超存有学的...种佛性的不纵不横的本体诠释学,从般若空到假名空到中道空,这两点也分别为中国天台佛学所吸收并予以转化,前者在天台成为不纵不横的中道佛性论,后者则成为中道实相论。  原始如来藏说的本体诠释学的基本模型...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771298.html
  • 问:什么是七众?

    。行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一学根本,二学六学行法,是名学女。(根本者,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也。六法者,不染心相独、不盗人四钱、不断畜生命、不小妄语、不非时食、不饮酒也。行法者,谓大尼之...草有五义,以喻比丘五德。(五义五德者,一体性柔软义,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二引蔓旁布义,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馨香远闻义,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疗疼痛义,喻比丘能断烦恼之德;五不背日光义,喻比丘常...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553180014.html